實現即時化企業:In-Memory 技術提升數據庫反應
很多人喜歡追求「慢活」,筆者都十分渴望這種生活,事關這才是 QOL(Quality of life);然而現實生活之中,尤其是商業世界,卻剛剛是相反的;在現今節奏急速,連結錯綜複雜而且流動與社交聯繫頻繁的世界,企業需要即時獲得資訊以便儘快作出回應。在這樣的環境中,無論是從事 B2B 或 B2C 的企業,都必須跟上客戶的速度,方能滿足客戶真正的需求。
過去多年科技界一直談論如何建立「即時化企業」(Real-time enterprise),但至今依然停留在空談階段,原因是這些廠商缺乏打造即時化企業所需的技術,難以兌現協助客戶建立即時化企業的承諾。要構建即時化,企業首要的就是提升數據存取速度->網絡速度->基建設備;後者包括網絡速度、基建設備,很多企業都已經做得不錯,然而對於優化數據庫及提升其反應,礙於其複雜性,我敢說儘管你有資金,亦難以有效的提升。
要有效提升數據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法當然是由廠商進行微調。近日 Oracle 推出的 Oracle Database In-Memory 便是一套可讓用戶獲得即時回應體驗的技術。簡單來說 Oracle Database In-Memory 提供了一定的記憶體性能以提升效能,並支援相容 Oracle Datebase 的現有應用環境。
在這些環境之中部署 Oracle Database In-Memory 亦不會十分困難,只需進行極少步驟即可,事關方案無須對應用軟件作出任何改動。根據 Oracle 指出,現時 Oracle Database In-Memory 全面整合了 Oracle Datebase 的垂直擴展、水平擴展、儲存分層、可用性及安全技術。
同時結合欄位(column)與列位(row)
首先 Oracle Database In-Memory 當然於記憶體之中進行了大量的提升工作,包括採取了雙重格式記憶體架構,因而令數據分析、數據倉庫及報表效能得以大大提高;同時由於方案能結合欄位(column)與列位(row)格式,因此在新技術下可提供加快連線交易處理速度(OLTP)。
兼容任何能與 Oracle Database 相容的應用
這點不用多說了,事關要採用到 Oracle 數據庫的企業,除了 Oracle 以外,便難以有其他令企業信任的選擇;基於這一點,今次的方案某程度上便可以說支援大部份企業應用。事關只要本身採用 Oracle Database 的應用,基本上都無須額外的編程技術或軟件改動,即可運行於 Oracle Database In-Memory 並能自動地運用欄位記憶體式處理技術。
次秒級交易 (sub-second transactions) 技術
Oracle Database In-Memory 可在既有應用軟件上結合即時數據分析與次秒級交易 (sub-second transactions) 技術,讓各類企業都能迅速作出數據主導的正確決策,即時回應客戶需求並最佳化關鍵作業流程,實現即時化企業的願景。
有關方案預計將於今年 7 月推出市面,並已證實能搭配所有支援 Oracle Database12c 的硬件平台,以下為其他功能:
1. 最高可用性架構(Maximum Availability Architecture):可避免數據遺失和停機。
2. 可擴展性:無論是 PB 規模的數據倉庫、大數據處理或雲端數據庫,例如是大型 SMP 伺服器的垂直擴展、跨伺服器集群的水平擴展及儲存分層都一一支援。
3. 軟件語言相容性:可相容於 Java、R 語言、大數據(Big Data)、PHP、Python、Node、REST 及 Ruby 等。
4. 支援多種數據類型:可支援關聯性、物件、XML、文本、空間數據及新型整合式 JSON 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