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銀行將會被金融科技取代?專家:暫時仍未構成影響!
傳統銀行將會被金融科技取代?專家:暫時仍未構成影響!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傳統銀行業務亦慢慢有被取代的趨勢,例如早於兩年前,筆者便於華為總部看過了 vTM 機器,通過該機器將可讓銀行大量減少分行門市數量,藉以達到最直接的節流方法。
不過相關領域的專家卻不是這樣認為,例如最新的 LexisNexis Risk Solutions 白皮書便表明,傳統銀行並不會成為科技革命的犧牲品。
2008 年金融危機的爆發以及一些銀行開始限制貸款,使小型企業及社會的其它領域受到波及。由於市場需求未得到滿足,加之客戶期望的不斷變化(包括客戶越來越多地使用數碼渠道),導致對實體基礎設施的需求減少。
在智能手機甚至某些社交媒體的普及程度高於傳統銀行的國家,金融科技將構成金融系統,即整個銀行業的基礎設施,而非其附帶品。各個公司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或至少其中的一部分。
現時英國和其他地方已經出現了一些「銀行業挑戰者」,它們顛覆了大型銀行機構,包括眾籌/P2P 平台、支付處理平台和貸款機構。然而,專家認為在近年來,並沒有任何跡像,也沒有任何案例表明傳統銀行機構因技術顛覆者的出現而消失。
在亞太地區方面,專家發現一些金融科技公司已經建立了專注於區塊鏈、人工智能和生物統計學等技術的適用性的生態系統。該生態系統旨在與傳統金融機構開展合作,而非取代他們。
過去五年間,亞洲金融科技領域的風險投資一直呈上升趨勢,2016 年達到 54 億美元,約佔全球交易額的 20% 及去年全球風險投資融資總額的 43%。此外,在那些三分之一收入來自金融機構的前 100 家金融科技供應商中,其中 16 家位於亞太地區,而在前 9 大供應商中,亞太地區更佔據 4 家之多。
隨著該地區金融科技領域的快速發展,如何在監管數碼化顛覆傳統方式的同時鼓勵這種創新成為一個關鍵的挑戰。現時銀行業最擔憂的一點是,這種創新的快速發展可能會以犧牲對消費者的保護為代價。此外,一些金融科技公司並不遵循與傳統銀行相同的監管/合規標准。
但是,這問題已經有了解決方案。一些熟知與其業務相關的監管和合規義務的銀行已經建立了創新實驗室,以對新技術進行試驗,並評估其適用性與適合性。
此外,監管機構也推出了監管「沙盒」,其中放寬了對金融服務公司的常規監管要求,使它們可以開展實驗。監管機構已將沙盒在亞太地區的澳洲、香港、新加坡等地廣泛部署。
有關概念的優點有很多,例如沙盒能夠縮短服務及產品上市的時間,為客戶提供更多選擇,並確保其中納入消費者保護。同時,它有助於金融科技公司更好地了解他們在監管和合規方面的期望。
沙盒還有助於監管機構發展金融服務。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指出,旗下金融科技創新中心表面上是為了開展「概念驗證試驗」而設立,但實際上也有利於當局「探索新興技術的使用」,從而提高香港金融管理局履行職責的效率和效力。
至於在大數據、自然語言處理和人工智能方面,這些種種在目前有望在監管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在了解你的客戶(KYC)等領域。大數據越來越多地被用於獲取更完整的客戶信息,具體做法是在銷毀不重要的或重復的資料之前,將不同的數據池收集並整合在一起。
許多金融機構正通過相互協作以進一步推動此方面的發展,尤其是在目前流程對時間和資源要求嚴格的 KYC 領域中。金融機構逐漸認識到,將員工人數與監管負擔和客戶數量相匹配並非一種可持續的模式,因此它們著眼於在不損害監管義務的情況下尋求提高效率。
為此,一種實現的方法是採用一個共享的實用程序,它可以通過標准化的 KYC 來提高效率,篩查從各種機構中輸入的大數據,而無需增加員工人數。
亞太地區的主管部門對這一想法持支持態度,甚至利用政府技術基礎設施和數據庫提供支持。印度尼西亞近期向金融機構開放了全國身份證數據庫;印度正在考慮對其 Aadhar 數據採取類似舉措;新加坡已經基於官方營運的數碼身份服務 MyInfo 對一個全國性的 KYC 實用程序實施了測試。
其實我們應接受金融科技的出現,因為它能促進金融包容性,服務於已經解除風險的領域,並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另外,我們必需確保證費者權益得到保護,以及金融科技遵循與該行業其它領域相同的監管/合規標准,以確保不會出現破壞金融系統完整性和穩定性的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