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復原準備不足乃決策者欠缺教育所致
作為管理層,大家都必定會為企業中的種種數據進行備份,例如傳統的文件備份、伺服器中的數據備份等等;而在中小企之中﹐一般只會將資料備份到獨立的儲存裝置之中,以保障資料的安全性;但隨著時間,所備份的儲存裝置數目增加,下一個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便是如何去安全地存放這些備份用的儲存裝置。
有些企業會將這些儲存裝置存放到不同位址的辦公室之中,萬一辦公室環境出現災難性的事件,例如火災等,IT 人員亦可透過存放於另一個辦公室之中的儲存裝置進行復原工作;當然隨著虛擬化的技術成熟,現時亦有企業直接透過網絡將 A 辦公室的虛擬化備份檔案傳送到 B 辦公室之中以進行備份,這樣便可省卻搬運實體儲存裝置的時間。
無論是那一種方法,目標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盡可能保存這些珍貴的數據,然而根據一份來自 FalconStor 與 IDG,名為「災難回復趨勢及標準」的調查便指出,大部分企業還未有為資訊科技災難復原做好足夠的準備工作。在受訪的企業中,有百分之四十二的企業即使在過去一年曾遇過最少一次數據遺失的情況,但仍然沒有裝備足夠的現代災難回復解決方案;而這些企業之中,有許多仍依賴無效率的手動程序和磁帶備份系統。
有關情況正在發生變化。大部分受訪者預計在未來十八個月內,將會逐步走向具資料複製功能的高可用性自動化系統。同時調查亦發現,磁帶備份仍是最普遍的數據備份解決方案。當中有百分之二十三的大型企業、百分之四十八的中型企業及百分之二十七的小型企業依賴有關技術。
其他的調查發現包括:
1. 百分之六十五的受訪者指出他們正在使用手動災難回復程序;然而有百分之八十三的受訪者報告他們認為自動化災難復原及數據複製技術將會在未來十八個月內獲得更廣泛採用。
2. 在所有的資訊科技領導者當中,有百分之七十二表明他們的災難復原計劃檢測工作僅平均一年進行一次;有百分之八十二的大型企業每年會完成一次或以上的災難復原檢測,而有百分之七十五的中型企業及百分之六十三的小型企業有這樣做。
3. 有百分之四十二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機構每年最少遭遇過一次數據中斷事故,而在所有規模的企業中,平均就遭遇過三十四次服務中斷的情況;在這些公司之中,大部分的受訪者皆表明若遇到任何的服務中斷,如故障時間超過四小時的話,是不能夠接受的。
4. 有百分之五十三的機構回應指服務中斷超過四小時是不可接受;有百分之六十七的受訪者報告最常見的後果是失去生產力,然後有百分之二十七的受訪者報告聲譽受損,還有在財務上的損失和失去無可替代的數據。
由於資訊科技預算下降,而且傳統觀念認為災難復原是一項極花人手及時間的工序,因此資訊科技部門未有迅速採納新的自動化解決方案。時至今天,數據中心必須能夠全日 24 小時運作,更不可以有停機時間,而數據保護及災難復原技術便為這些數據中心提供了最佳保障。在某程度上,延遲採納這些以自動化服務為本的災難復原技術的原因,主要在於市場以及核准採用這些新系統決策者的教育不足所導致。
1 Response
[…] 1. 災難性損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