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公司造假令大數據作用盡失
在這個Big Data時代,資料代表著機遇和財富,誰優先掌握資料並能以全新的思維和技術對資料資源進行專業化處理,誰就能佔據Big Data時代的市場先機。
汽車作為最大的流動設備,具有比手機還要強大的功能和較長的產業鏈,或將最先引爆Big Data在商業範疇的應用。
在智慧化趨勢下,車聯網正在衝擊著汽車產業的傳統發展路徑,將整個汽車產業帶入全新的資料控制時代。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Big Data正在成為一股熱潮,越來越多的政府機構、企業和個人都意識到資料將是巨大的資訊資產,對生活和各行業產生巨大影響。車聯網作為流動互聯網背景下誕生的一個產物,其本質也是依附於各種設備間的資料連結產生巨大的經濟效應,在資料的相互通信過程中實現對傳統產品和服務的改變。
在車聯網行業裡的應用主要分佈在 “車”、“路”和“人”這三個角度上。車聯網所關心的Big Data技術,主要包括汽車資訊系統的Big Data,當中包括資訊系統的工作次數、功能模組被使用的程度以及系統本身維持的時間和次數等,掌握這些資料,對於汽車資訊系統的升級、改造具有很大的意義。
然而對於這類Big Data,各品牌自然知道有不足的情況,很難全面展開需要大量投入的Big Data分析工作,加上資訊零件供應的激烈競爭,導致的資訊終端複雜,即使是同款車上的多種資訊設備獲取和分析過程也難以系統化規劃發展。
對於合資品牌,車內資訊零件往往是大型國際化資訊部件供應商供應的,它們周全的資訊平臺確實能夠即時獲取大量的車載終端使用資料。
然而,這種模式帶來的問題仍然不小,國際化資訊部件供應商往往都是將汽車資訊化設備當作汽車零件而並非網絡設備看待的,這種理念使他們對資料的理解也是看待成汽車配件,但人性化溝通能力卻難以和先進的流動網絡設備理念相比。
其次,由於是全球化的平台,供應商必須平衡世界各國使用者的需求,所以,即使有了Big Data的分析,生產的資訊設備仍不能滿足地區個性化的需求,例如,北美車主對資訊系統的理解水準整體需求高,他們的汽車系統設計往往應用了多層次,以滿足北美客戶的深層次需求,而對於中國車主,系統設計只能給人先進的感覺,而80%以上的操作過程都不符合中國用戶簡單直接的需求。
最後,由於國際化平台對於技術的保密性要求高,他們往往對資訊設備的回饋資料是加密的,有些甚至是通過直接連到國外平台的防火牆來保證資料的私密性,國內資訊系統研發公司難以獲得這些資料,也就難以針對本國車主進行更精確的資料分析和系統改進。有些團隊一直專注於汽車和人的溝通系統開發和車聯網服務平台營運,也算是國內對這部分問題跟蹤最久、研究最深的公司之一,但是,老實說,仍然與車聯網Big Data的理想運作狀態相距甚遠。
再說使用者可以知道汽車資訊設備的資料,這部分使用者真實感受資料與汽車系統本身的運行資料分屬兩個角度。
每年車廠都會投入大量費用對車主進行訪問,例如用戶對汽車各個配件包括資訊系統的使用感受,並期望通過用戶回饋感受Big Data對未來的汽車升級改造過程。
這種研究通常是委託給一些市場調查公司通過電話訪問進行的,調查員通過電話查詢來獲得大量車主的回饋資料是非常浪費時間和金錢,而且通常得不到車主的配合。有些調查公司為了能夠節約成本來交差,他們通常會雇用一些人冒充車主在電話另一端進行回答,而這些資料自然是隨意編造的。
這些不當“採集”的資料對於真實使用者狀態資料有很大的破壞性。有不當資料的Big Data分析會使得車廠產生錯誤的“預測” ,很可能在鉅資調查之後,車廠仍然會做出錯誤的產品改進判斷。一些團隊就曾經使用先進的“聲紋”鑒別法,當公司的電話要查詢調查結果,進行過大量資料的自動“聲紋”比對,仿冒資料在10-30%之間。在這種具有大量“資料雜訊”的Big Data環境下,產品的改進和決策過程,怎不會出錯呢?
雖然車聯網範疇分佈在“車”這一側的Big Data有些無奈,但是依然不可否認,汽車的智慧化和網絡化給汽車行業帶來的巨大挑戰和機遇,在車聯網行業,如何去整合Big Data並且將其加以使用,還需要專家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