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 : 二零一二年十大策略性技術
Gartner 公布二零一二年對大多數企業來說最具策略性意義的十大技術與趨勢。Gartner認為,策略性技術可能在未來三年中為企業帶來重大衝擊。原因包括:極可能會破壞現有資訊科技或業務、需要投入大筆資金,或太遲採用帶來的風險。策略性技術可能是目前已臻成熟的技術,以及/或者適用於更大範圍的技術;亦可能是正在萌芽的技術,讓早期採用者有機會創造策略性業務優勢,或可能在未來五年嚴重衝擊市場。這些技術影響著企業的長遠規劃、活動項目與倡議策略計劃。
二零一二年十大策略性技術包括:
平板電腦與未來產品——用戶可選擇不同外形的流動運算裝置。沒有任何一種平台、外形或技術能主導市場。直至2015年,Gartner預計企業須管理擁有兩至四個智能客戶端後備的多元化環境。IT主管需要採用多元管理方案以處理各種外形的裝置,並管理自行攜帶智能手機和平板裝置到公司上班的員工。
企業須規劃兩種流動策略,一種是用於企業對員工 (B2E) 的情境,另一種則用於企業對客戶 (B2C) 的情境。在B2E的情況下,IT主管需要考慮社會目標、業務目標、財務目標及風險管理目標。在B2C的情況下,包括支援消費者的企業對企業 (B2B) 活動,IT主管須處理一些額外問題,例如凸顯和管理應用程式介面 (API) 以存取企業資訊與及系統、與第三方應用程式整合、與不同合作夥伴的功能進行整合,例如研究、社交網絡,以及透過App商店發布等。
以流動為主的應用程式與介面——二十多年來一直維持不變的用戶介面 (UI) 模式開始出現變化。具備視窗、圖示、菜單、指標的用戶介面將被注重觸控、手勢、搜尋、影音的流動介面所取代。應用程式本身可能會轉變成針對性更高的簡單軟件,從而被組合成較為複雜的解決方案。這些改變將推動新用戶介面設計技術方面的需求。
因應多間供應商不同的裝置類型而開發應用程式用戶介面時,需要瞭解分散的建構區塊,以及一個可兼容的程式架構,以為每個裝置組合優化內容。流動消費應用程式平台工具和流動企業平台工具逐漸興起,可讓開發商更容易在跨平台環境中開發程式。HTML5亦將提供長期模型以處理某些跨平台問題。預計到二零一五年,流動網絡技術將大幅提升,因此原本在二零一一年編寫的本機應用程式,日後有半數將會被網絡軟件所替代。
情境與社交用戶體驗——情境感知運算利用電腦用戶或物體環境、活動、關係與偏好等資訊,提高與該用戶或物體的互動品質。一個情境感知系統會預測用戶的需求,並主動提供最合適與定製化的內容、產品或服務。情境可用來連結手機、社群、地理位置、付費系統與商務,有助開發擴增實境 (augmented reality) 技術、模型導向(model-driven) 安全與集成(ensemble) 應用程式。預計至二零一三年,情境感知應用程式將出現在部分目標市場,例如流動裝置的地理位置服務 (location-basedservices) 、擴增實境與流動商務。
在社交方面,應用程式介面開始朝著社交網絡的特性來發展。社交資訊亦成為情境資訊的主要來源,能強化搜尋效果或程式操作。
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或IoT) ——物聯網是指如何將感應器和資訊,加到消費者裝置或實體資產等連於網絡的實體物件上,來擴大網絡範圍的概念。此構想和概念其實已存在多年,連上網絡、擁有辨識、感測與溝通功能的物體數量與類型亦愈來愈多。這些科技將在未來數年達到臨界量 (critical mass) 並帶動經濟發展。
IoT的主要成因包括:
1. 嵌入式的感應器:流動裝置、愈來愈多地點與物件都嵌入了用來偵測和通知變化的感應器。
2. 影像辨識:影像辨識技術用於辨識對消費者和企業具有價值的物件、人物、建築物、地理標示與其他事物。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安裝相機的趨勢,推動此技術從原本主要用於業界的應用程式,變為針對龐大消費者與企業的應用程式。
3. 近距離無線通訊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或NFC) 付費:NFC技術讓用戶只要把手機在兼容的讀卡器面前搖晃一下即能付費。一旦NFC被嵌入臻於臨界量的手機內並用於付費,公共運輸、航空業、零售業及醫療保健等產業便能進一步開發可運用NFC的其他領域,以提高效率和客戶服務質素。
App商店與市集——蘋果與Android的App商店能為流動用戶提供成千上萬種應用程式。Gartner預測,直至二零一四年, App商店流動應用程式每年的下載量將超過七百億次,而且原先只集中於消費者的風潮將轉為以企業為主。有了企業App商店後,IT的角色將由過去的集中規劃者,轉變為針對用戶提供管理與經紀服務的市場經理,甚至有潛力形成一個為企業提供支援的生態系統。企業採用App時應妥善規劃並採用多元化手法,並須根據風險與價值區分各種App。
新世代分析技術 (Next-Generation Analytics) ——目前分析技術正隨著下列三種趨勢增長:
1. 從傳統的離線 (Offline) 分析技術,進化至在線嵌入式 (In-line embedded)分析技術。過去各界已對此主題投入許多心血,未來這仍將是分析技術的主要焦點之一。
2. 從過去僅止於分析歷史數據,轉而解釋如何分析多重系統的歷史與即時數據,以模擬並預測未來。
3. 未來三年內,分析法將在第三個層面上逐漸成熟,從個人執行的簡單結構性數據分析,轉變為能針對來自眾多系統、種類繁多 (文字、影音等) 的複雜資訊進行分析,這有利於協作式的決策過程,結合眾人之力來進行分析、集思廣益,並作出決策。
分析技術也開始邁向雲技術,並利用雲資源提升效能,進行網格運算 (grid computing) 。
在二零一一與二零一二年,分析技術將日漸集中於決策與協作。新的方法並非僅僅提供資訊,並能提供模擬、預測、優化與其他分析技術,讓每一種業務流程作業 (BPA)隨時隨地都擁有更高的決策靈活性。
大型數據 (Big Data) ——傳統數據管理技術已難以應付目前檔案傳送的大小、格式複雜程度以至速度的要求;單是管理大量檔案,就必須有新穎獨特的技術。目前已出現很多新興技術,有些甚至具有破壞潛力 (例如記憶體內的數據庫管理系統) 。分析技術已成為推動數據倉庫 (data warehousing) 的一大應用,不但在數據庫管理系統外部或內部使用MapReduce程式,還用於自助式數據特賣場 (self-service datamart)。Big data這股趨勢意味著,未來用戶將無法把所有有用資訊存放在單一資訊倉儲中。能按需整合多重來源資訊的邏輯數據倉庫,將取代單一資訊倉庫模式。
記憶體內運算 (In-Momory Computing)——Gartner預測,消費性裝置、娛樂設備及其他嵌入式IT系統,將大量採用快閃記憶體。此外,快閃記憶體亦可為具備關鍵優勢的伺服器提供新一層儲存層,這些優勢涵蓋空間、散熱、性能、耐用性等方面。此外,記憶空間大量增加也會帶動新應用模式的出現。記憶體內應用平台包括:記憶體內分析技術、事件處理平台(Event processing platform) 、記憶體內應用伺服器、記憶體內數據管理以及記憶體內訊息傳送。
無論是利用記憶體內既有的應用程式,抑或是重構這些應用程式以利用記憶體內模式,都能提升過渡期間應用程式的效能與延展性、減少應用訊息延遲 (低於百萬分之一秒) 、大幅加快批次執行 (Batch execution) ,並加速分析應用程式的反應時間。由於記憶體密集硬件平台的成本與普及率將在二零一二及二零一三年間達到臨界點,記憶體內運算勢將成為主流。
超低耗能伺服器 (Extreme Low-Energy Server)——超低耗能伺服器主要由伺服器業界新晉業者所提議、推出及推廣。採用這種伺服器將帶領買家回到過去。這類新系統採用流動裝置常用的低耗能處理器,每一個特定伺服器單位下最多可為三十倍或以上的處理器服務,並較現有伺服器耗能更低。這種新方法非常適合特定的非運算密集任務,例如規劃/減少工作量或對網站傳送靜態變量 (Static object)。然而,大部分應用將需要更高的處理能力,而低耗能伺服器模型也可能增加管理成本,使這種方法的普及受到限制。
雲運算——雲運算將形成一股破壞力量,可能會對多數產業帶來長期及廣泛的衝擊。雖然在二零一一及二零一二年,雲運算市場仍停留在初期階段。未來各行業大型企業均可望全力投入各式產品,以建構雲環境並提供雲運算服務。未來兩年內甲骨文、IBM及SAP都將推出大型計劃,提供各式雲運算服務。此外Microsoft亦將繼續擴大其雲運算產品供應。由於上述傳統科技業者持續擴大相關服務,市場競爭勢趨激烈,企業級雲運算服務也將逐漸增加。
過去企業對雲技術仍在摸索及瞭解階段,現在則開始針對特定工作量部署雲運算服務,並決定是否需要建構私有雲。混合雲運算 (Hybrid cloud computing) 將在二零一二年成為市場一大焦點。混合雲運算能結合外部公共雲及內部私有雲服務,並能提供保護、管理及監督整個雲架構的能力。在資訊保安方面,FedRAMP與CAMM等新型認證制度即將進入初步實驗階段,為提升雲運算安全奠定基礎。至於私有雲方面,IT的挑戰將在於如何利用「DevOps」概念,整合負責操作及開發的團隊,以跟上公有雲服務供應商的速度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