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新科技煩惱年:數碼化將帶來社會動盪
IT 上司又或者是 CIO,亦即是各位 IT 人的上司,通常都需要面對著日日新鮮的 IT 資訊,同時更需為未來制定切合實際需要的採購策略;不過每天面對著數以百計的新資訊,作為決策者煩惱自然增多,而伴隨而來的便是煩躁的情緒,所以 2014 年各位 IT 人需小心上司變幻無常的心情,以免中招。
提到未來科技,Gartner 剛剛亦以此為題,發表了一份 2014 年及未來資訊科技的十大預測,當中包括數個革命性的議題:數碼工業革命、數碼業務、智能機器及物聯網,有關影響遠遠超越資訊科技功能的層面,就讓我們率先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Gartner 十大預測分為四個類別,包括:
數碼工業革命
資訊科技不再局限於資訊科技的功能。反之,資訊科技已成為個人及具競爭優勢的企業生態系統中引發創新的催化劑。數碼工業革命開始,人們利用 3D 打印技術顛覆了實質物件的製造方法,正是其中一項證明。
在 2018 年之前,3D 打印將為全球知識產權帶來每年最少 1,000 億損失
在 2015 年之前,最少一個西方製造商將聲稱,其知識產權被人利用 3D 打印機盜取,並製成主流產品,而侵權者更極有可能與該製造商屬於同一個西方市場而來自非亞洲市場。3D 打印機、掃瞄器及 3D 模型科技的效能日益進步,有關成本大幅下降,使侵權者更易利用科技犯案。更重要的是,3D 打印機毋須製造產品便可侵犯知識產權,它能夠把掃瞄影像塑造成蠟模,侵權者亦可以大量複製與原裝完全相同的產品。
在 2016 年之前,器官組織 3D 打印 (生物打印) 將引起有關管制或禁止把有關科技運用於生物或非生物上的全球爭議
在 2015 年之前,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或其他已發展國家中收取評估醫學報告費用的相關機構將發出指引,禁止在取得批准前利用生物打印製作 3D 打印器官和組織。生物打印是一項醫學應用,利用 3D 打印機製造出活組織和器官。3D 打印設備的出現實現複製人體器官的可能,這亦引起公眾思考該技術對社會帶來的影響。然而,無可置疑,3D 生物打印可解決器官供不應求的問題,幫助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
數碼業務
數碼業務指一些由數碼資產或技術包括數碼產品、服務或客戶體驗而開創,或以數碼方式及社區所經營的業務。Gartner 在數碼業務方面的預測集中於數碼業務對減低勞動成本、消費品收入及個人資料使用方面的影響。雖然這些方面帶來的效益不高於數碼業務的整體收益,卻會帶來不可忽視的長遠影響。
在 2017 年之前,有超過一半的消費品製造商將以群眾外判 (crowdsourcing) 方式得到 75% 消費者的創新意念及研發技術
在 2015 年之前,在市場推廣或新產品研發中運用群眾外判的消費產品公司收入將較沒有使用群眾外判的競爭者增加多 1%。消費產品公司的工程師、科學家、資訊科技專才及市場推廣人員將經常利用數碼平台大量收集各界意見和想法,與群眾有更強的聯繫。Gartner 預料各種科技例如廣告、網上社區、技術問題解決、內部新產品提議及顧客製造產品將為企業帶來運用群眾外判的強大趨勢。
在 2020 年之前,數碼化使勞動成本下降將引起社會動亂,社會同時要求新經濟模式於成熟經濟體出現一個類似「佔領華爾街」的大型行動將在 2014 年底之前開始,意味著社會動亂將引發一場政治討論。數碼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減少參與服務業及產品製造的勞動人口,因此亦徹底改變勞動及資產上的資金分配。長遠而言,即使工資價格低,傳統經濟體系亦不可能容納不斷增長的勞工,驅使他們尋求其他選擇如以物易物為基礎的 (次級) 社會,重新推動貿易保護主義或其他維護權益的計劃,例如比「佔領華爾街」更大型的行動。由於成熟經濟體系沒有足夠的人口增長以提高自主需求,即使繼續成為全球經濟體系一部份,它們亦缺乏有權力的工會或政治黨派去 (重新) 分配所得收益,因此成熟經濟體系將遭受最大影響。
在 2017 年之前,有 80% 消費者將收集、追蹤及利用個人資料換取便利、度身訂造服務及節約成本
在 2014 年年底前,以 Kickstarter 群眾集資為基礎的個人資料拍賣數量將以三位數字的百分比的比率上升。消費者對收集個人資料做法的警覺性逐漸提高,成為讓消費者自行管理以線上或離線方式取得的個人資料的重要因素。由於對消費者資料的需求持續上升,導致供不應求和資料價值上升,商戶以更多不同方法誘使消費者自願分享個人資料。同時,消費者熱衷自我追蹤,代表他們會投放更多時間和精力收集與自己有關的資料。他們視這些資料為改善生活的一項重要資產,因此亦有可能在適合的情況下以資料進行交易。
在 2020 年之前,企業及政府將未能保護 75% 敏感數據及將其解密,允許公眾取得資料
在 2015 年之前,斯諾登或維基解密事件將會再次發生最少一次,顯示企業及政府承認未能保護所有敏感數據,並有上升趨勢。企業及政府運用和儲存的數據量大幅上升,因此他們根本沒有辦法全面保護數據。企業及政府將放棄保護全部數據,集中妥善保護其中一小部份。大眾亦是當中的得益者,藉此能更有效監管政府或企業,防止他們濫用權力,從而建立更強信任。
智能機器
智能機器的出現同時帶來機會和危機,雖然智能機器的「意識和認知系統」可提升過程處理和執行決策的效益,卻可能除去在這兩方面對人類的需求。首度資訊總監應視之為提升效率的方法,但亦須平衡積極的人類勞動力及具備學習能力機器的工作效能。
在 2024 年之前,對人類生活有潛在傷害的活動當中最少有 10% 需要強制使用非手動控制的「智能系統」
2014 年之前,愈來愈多價格經濟型汽車將加入「自動化輔助」科技作為標準設備,證明採用智能系統成為趨勢。智能系統能對外間事物自動作出反應,有關應用與日俱增,但外界仍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想法,對於淘汰人手感到抗拒。市場上有沒有合適的科技或智能機器的效能及可靠性並不是重要的議題,問題精結卻在於普羅大眾能否接受廣泛應用智能機器以逐步取代人手操作。
在 2020 年之前,智能機器將對大部分知識型工作者的事業發展道路同時帶來正面及負面影響
在 2017 年和 2018 年,商用虛擬個人助理應用的增長將較 2010 年和 2011 年的 iPad 使用量增長更快。Gartner 預計,在 2020 年之前,智能機器將顛覆大部分知識型工作者的事業發展道路。智能機器能自動操作,適應環境變化。智能機器利用機器及深度學習演算法,它們會從錯誤中學習,然後建立一套規則,並尋求額外的資料以測試條件假設。它們甚至能夠較人類更快和更準確辨認出最新情況。資訊科技專業人士必須認清智能機器帶來提升競爭的顯著優勢,同時開發更多商機。
在 2017 年之前,有 10% 電腦將具備學習能力而不是程序處理力能
在 2014 年,神經網絡上運行的語音辨識應用程式數量將增加一倍。以深度神經網絡為基礎的深度學習方法現已應用於語音辨識系統及物體辨識應用程式。若社會能夠從網上大量非結構性的數據擷取有用的資訊,便可改變生活質素。電腦具備學習能力,意味著它能輕易辨識複雜的模式。
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簡稱 IoT)
物聯網加強了現今社會中機器、公眾和商業交流之間的聯繫。隨著廣泛連接的設備的出現,企業、政府或大眾可接觸更多關於本身或周邊的資訊。
在 2020 年之前,由可佩戴式設備收集的消費者數據將為全球 1,000 大企業產生 5% 營業額
在 2015 年之前,要求分享用戶數據的智能手機應用程式數量將增加兩倍,意味著希望獲取用戶個人資料的市場推廣人員或企業經營者數量上升。隨著價值數十億美元的醫療保健市場不斷發展,穿戴式電腦 (又稱可佩載式設備) 迅速加入主流市場。五年內,可佩載式設備將變得更精密,能夠透過生物節奏反應捕捉用戶所見、所聽、所感。Samsung、Google、Apple 及 Microsoft 在可佩載式設備上的顯著投資證明了妨礙這項裝置發展的技術困難 (電池壽命、擴充實景、晶片進化及頻寬) 不但逐漸解決,亦提供了更多創意空間,以開發這項科技賺取盈利。
即使這些革命性的議題看似對資訊科技的功能沒有直接影響,我們必須仍然承認資訊科技是現今社會不可劃缺的一部份。隨著商業和工業架構改變,作為支援的資訊科技系統和維持系統運用的技術、工作流程及操作同樣需要改變。3D 打印而成電腦的架構即將在我們面前出現,而數碼業務、智能機器或物聯網改變現有的電腦模式的日子亦將近了。